滦南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民服务解难题美好生活就是这样来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小偏方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127/4566445.html

10月22日至23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到唐山市调研检查,指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王东峰在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认真查看村庄环境,详细了解李营村改革发展历程。长城新媒体记者庞晓玮摄

长城新媒体记者冯立华闫航杨雨熹

贫苦与努力,忧愁与欣喜,希冀与梦想……不踏上这片土地,不置身于乡村,很难理解他们探路“百姓富、生态美”的艰辛。

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才真实,有群众声音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10月22日至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到唐山市调研检查,指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滦南县姚王庄镇,王东峰听取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检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与镇*委班子进行交流。在姚王庄镇李营村,王东峰认真查看村庄环境,详细了解李营村改革发展历程,称赞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村*支部书记李志刚是“优秀的带头人”。

为民服务解难题。姚王庄镇、李营村这些普通的村镇,在新时代释放出强大的动能,每一点改变都朝着美好生活前行,都体现出时代的变迁。

10月22日至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到唐山市调研检查,指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王东峰在滦南县姚王庄镇检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威摄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多亏了镇里的便民服务中心,没跑冤枉路,在这么短时间就把6户人家的事儿办得妥妥当当!”10月24日,张东善笑着告诉记者。

张东善是唐山市滦南县姚王庄镇张麻湾村的会计,也是村民的代办员,眼下他正忙着代村民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代办制,正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姚王庄镇聚焦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的民生需求,解决年老或知识文化水平低群众办理手续难题的新举措,也是实现为民服务解难题目标的一个小片段。

姚王庄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常新超(右)正在为张震(左一)办理业务。长城新媒体记者杨雨熹摄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姚王庄镇便民服务中心释放着民生红利,体现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进门到办理结束,一共花了10多分钟,确实省心。”办理就业创业证的90后杨震说,以前办理此项业务需要从居住的曹杨碾村到40里外的县就业局,如今在家门口办理即可,“确实省事省力”。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眼见百姓进门时一筹莫展,出门时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我们也跟着高兴。通过我们的服务,百姓从忧到喜了。”便民服务中心主管张海云介绍,通过有效整合,把民*、计生、财*、社保、规划、农办等8个部门的相关服务项目统一纳入服务大厅。

去哪个部门?找哪个科室?找哪个人?如今,群众办事再也不用连连发问,这得益于这个平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得益于“有事请找我,我为您服务”帮民便民活动,得益于“一厅式服务、一站式办结”的要求。“到这儿就像回家一样,幸福甜到心里头”第一次便民服务中心的李营村村民王生波在这儿找到了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答案。

“还没缓过神儿来,办好了”“不管啥时候来,都能办”“啥都明明白白公布在墙上,一看就放心”……见到记者来采访,来来往往间,百姓们一句紧接着一句地说。

唐山市滦南县姚王庄镇便民服务中心。长城新媒体记者杨雨熹摄

便民服务无止境。姚王庄镇便民服务中心,如何更好地为全镇28个行*村,人服务?张海云介绍,在推进便民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保障服务、提升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各部门在抽调人员上建立了A、B岗,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切实保障窗口服务工作的连续性。

主题教育的开展更是为便民服务中心源源不断地添续新动能。姚王庄镇镇长郑永新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办理各种事务手续,我镇按照县里统一部署,在强化便民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基础上,更注重加强软件建设。”比如,为了方便肢体残障人员办理事项,新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为解决年老或知识文化水平低群众办理手续难题,实行了首问负责制、代办制等。

李营村能干什么?李志刚带着大家一起趟路子。

一个“穷村”“散村”“乱村”的蝶变

村前小河缓缓流淌,岸边剑兰花开飘香……深秋时节,漫步乡间小路,仿若置身江南。

此景在李营,却不是江南。

32年前,李营村是出名的“穷村”“散村”“乱村”,何以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全国卫生村、全国文明村等50多项荣誉称号?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村*支部书记李志刚如何升腾起村民无尽的希望,让小村庄的脉搏与新时代共振?

时针拨回年。

——“哪个村的?”

——“李营。”

——“咦唏……”

人穷矮半头,村穷人受气。遇上盐碱地上的李营村村民赶集,免不了添上几句“冷言冷语”。

莫非这就是命?

这一年,32岁的李志刚临危受命,被选派到李营村担任*支部书记。面对家人朋友的同声反对,李志刚笃定地说:“李营不能总这么乱下去,我是*员、是退伍*人,组织需要我、乡亲信任我,我就要站出来。”

不临交通干道、不靠县城集镇、没有工矿副业,只有连片的盐碱地,李营村能干什么?

治村先治穷,上任之初,李志刚带领着李营村进行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旱改稻。打井开渠、架线办电、跑办贷款……米高压线、米低压线、两万多米水渠、8座扬水站,成就了亩稻海。一年下来,效益翻了十多倍。至今,村民还常常讲起“42个红手印和只举起的手”的故事。那时的生态大棚是李营村的新鲜词,也是高频词。“想建高标准大棚,就必须调整土地。调整土地,是农村最敏感的事情。”李志刚思忖着。

无数次的村“两委”班子碰头会、4次*支部会、1次全体*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后,土地整改方案出炉,42名参会人员全部在会议记录上郑重按下红手印。十天后,“两委”班子又召开户代表大会,参会的人全部举手通过。说干就干,土地重新划分,七零八碎的小地块不见了,全村新建生态大棚个、温室大棚个,获益多万元。

李志刚走进大棚,喜看鲜花长势。长城新媒体记者杨雨熹摄

61岁的李志善一句“李书记,好人哩,一心带着大伙儿干实事。”将思绪拉回到了今天的李营村甘蓝大棚。眼前3个大棚,4亩8分地,年收入10万+,就是李志善源源不断的干劲儿。

决战号角催人勤。多年来,李营村先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8次升级,带领村民走过了一条旱田传统种植、旱改稻、稻菜双茬、拱棚菜、中棚菜、温室棚菜、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大棚的棚菜发展富民之路,让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元提高到如今的6万多元,增长多倍。

“穷村”变富了,感恩之心火热。“有*的坚强领导,有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李志刚说,要在新时代干出新样子。

如今的李营村,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

绿色,是生态的颜色,更是致富的颜色

小手紧握铅笔,双眼直视前方——在一户农家门口,一双探寻美的“大眼睛”,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五岁小女孩的眼前是:村在树中,人在“绿”里。从李营村的迎宾大道到主街,村委会到人工湖,垂柳、剑兰、白蜡、冬青、月季、竹子、海棠、向日葵……朵朵鲜花向阳开,仿若色彩斑斓的调色盘。

不远处,李志刚嘴角微微上扬:“32年了,‘一片荒芜’到‘一片生机’,脑海中的愿景成了眼前的真实图景。”既是姚王庄镇便民服务中心主管,又是李营村包村干部的张海云在一旁喜笑颜开:“绿化可是李营的一笔财富。绿色,更是致富的颜色,生态宜居,天天醉氧。”

谈笑间,李营村乡村振兴的和谐画卷铺展开来,李营村走过的路,也折射着乡村振兴之路。

李营村一景。长城新媒体记者杨雨熹摄

“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要提高。”李志刚介绍,他先后组织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及“十星级文明家庭”评选、编制了新农村旅游规划,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如今,村里街道宣传栏里,展示着李营村“生产能手”“致富能手”“孝顺儿媳”“子女成才优秀家庭”等一系列风采录,大伙儿你争我赶的。这不,村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