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滦南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党组织引领,鼓励镇村立足优势,把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群众组织起来,走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滦南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庄有个,占总数量的64%。
让“领头雁”会经营
滦南县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全县个村,共选举产生“两委”干部名,全部实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其中,50岁以下村党支部书记人,占总体的52.1%;大专以上学历人,占总体的41.9%,为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引航作用。
为发挥“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姚王庄镇李营村的示范效应,滦南县筹措资金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名学员参训的李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坚持“村庄为教室、大地为课堂、村干部当老师”,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余人次,先后有个村复制了李营村“以绿养绿”模式,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年增收余万元。
让“边边角角”生出财
滦南县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核实农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源利用情况,明确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机械设备及“四荒”等资产资源。
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集体产权土地不明晰的现象,予以指导,规范流转,整合村级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增加村集体收入。
滦南县倴城镇东北街、西南街、谷家营等8个城中村,不断规范门市、商铺的承包租赁合同,村集体年收入增加万元以上。
滦南县方各庄镇各村整合边角地和坑塘周边地余亩,栽植金叶榆、金叶槐等幼苗余棵,为村集体经济创收余万元。
滦南县胡各庄镇、柏各庄镇、倴城镇的20个村流转土地5万余亩用于农业开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各村年均增收20至30万元。
让“钱匣子”鼓起来
为打造农村特色经济,滦南县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原则,通过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依托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富有特色的村集体合作项目,让村集体的“钱匣子”逐渐鼓起来。
截至目前,滦南县农业产业化率达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8.7%,全县累计认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家,注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个,入社农户3.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9万户,覆盖全县行政村的33%,涵盖了奶业、生猪、肉鸡、果菜、水产等特色产业。
滦南县南堡镇南堡一村、二村注册成立了贝类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互助合作的形式,为村集体年均创收万元左右。
滦南县姚王庄镇胡许庄村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建设了种苗繁育基地,累计育苗万株,年收入3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原标题:《河北滦南:农村集体经济茁壮发展》